优秀志愿者
90后小伙坚守临终关怀科
2018-11-15 14:29:26 来源:昆明志愿者网

17

6

在这里,更多人是改善生命最后一程的生活质量。

昆明信息港讯(昆明日报 记者张晓莉 实习生冉光雯)静静地,听不到哭声和喊声,空气中却分明流淌着生死的读秒。走进位于海口街道的西山区云轴医院,时间变得弥足珍贵。

云轴医院是一家普通的社区医院,但又与其他社区医院不太一样。2017年10月,经营商务信息公司的潘鑫找到医院,双方合作在医院建立临终关怀科。1年多过去了,14名医护人员、护工及255名志愿者,陪伴着很多生命即将消逝的人,在这里走好生命最后一程。

改善最后一程的生活质量

远离昆明主城区的繁华,在海口街道靠近螳螂川的一个独立小院,云轴医院就坐落于此。这是一栋20世纪80年代的四层老旧建筑。但走进医院却发现,楼梯、过道、病房有着与建筑外表不相符的干净、明亮、整洁。

每天早晨在护工的帮助下,陶华瑞穿戴整齐后,会用助步器到楼下走走。在这里,她已经住了7个多月。

脑梗,半边身子不能动的陶华瑞在助步器的支撑下,缓慢向前走动。陶华瑞今年70岁,是曲靖市会泽县人。随着年纪渐渐大了,身体也越来越差。于是,她离开会泽来到昆明与打工的儿子住在一起。

“今年年头的时候脑梗,在昆明的医院住院治疗了一段时间后出院了。儿子想辞职带我回老家养病,但他没了工作怎么行,我不同意。后来儿子在朋友介绍下,把我送来云轴医院,每周末来这里看我。”陶华瑞说。

才来医院时,陶华瑞只能躺在病床上,翻身也需要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才能完成。“他们经常帮我按摩、擦洗身体、陪我说话,有时候还会买来鲜花放在病房里。在这里住了一段时间以后,我能够站起来走几步,后来能走出病房,现在能走到楼下,都是多亏了这家医院的照顾。”提起在云轴医院的这段日子,陶华瑞脸上绽放出笑容。

但是只要一提到儿子,陶华瑞的笑容就消失了。“儿子对我很好、很孝顺,是我拖累他。要不是为了我,他也不至于40岁了还没结婚。”陶华瑞背过身去用手背抹去泪水,“我每天都会起来走很多次,是因为我相信再过一段时间我就可以丢掉助步器自己走,快点好起来就能和儿子在一起,看着他结婚生子。”

“陶奶奶是这里住的时间最长的人,很多人都是两三个月甚至几天就不在了。”看着陶华瑞的身影渐渐远去,潘鑫坦言,“陶奶奶的身体情况不容乐观,除了脑梗还有很多问题,想要康复是不可能的。我们能做的不多,但至少可以帮助她改善生活质量,让她在有限的时间里感受到快乐和温暖。”

亲人突然离世 让他开始关注临终关怀

在医院2楼、3楼的临终关怀科,总会看到潘鑫穿梭于各个病房,陪老人聊天解闷、帮卧床不起的老人按摩、一整晚守着病危的患者……

在潘鑫做这些事的时候,很多人都不解:为什么要做临终关怀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既不赚钱又要面对死亡。

“这或许和我的成长经历有关。父亲、奶奶都是突然离世。”潘鑫说这话的时候,脸上有着和年龄不相符的凝重。亲人的离世让他意识到,人的一生很短暂。

2013年,潘鑫在医院照顾生病住院的奶奶,看到奶奶隔壁病床的老人因交不起药费被迫停药;急诊室、楼道间总有一些病情严重又拿不出治疗费用的患者,他们将生命的主动权无奈地让出,痛苦地等待离去。

于是,潘鑫更加坚定自己的想法。“在那样的冲击下,我决定做些什么来帮助他们。”此后的几年时间里,在工作之余,医院和家成了潘鑫经常奔走的地方。

“刚开始是我一个人在跑,后来身边的朋友、同学和家人都加入进来,组成了一支志愿者团队。”成员们三四个人组成一组,或是为贫困的患者带去果蔬粮油和日用品,或是分散在各大医院和患者家中,为行动不便、无人照料的患者剪指甲、刮胡子、理发、洗澡。有时碰到身无分文、家庭穷困的患者家属,潘鑫和伙伴们甚至会主动承担患者的丧葬费用。

陪伴了许多被病痛折磨的人走到生命终点,潘鑫对临终、对死亡有了自己的理解。“其实,这些人的病情已经不可逆转了,家属心里也很清楚。与其让病人经历难以承受的痛苦,倒不如在生命最后阶段多陪陪他们,让他们顺其自然地走。”潘鑫常说,相比靠各种仪器勉强“吊着”一口气,多陪他们聊聊天更能让他们暂时忘却身体的痛苦,感受爱与温暖,在离去的时候能走得体面、从容些。

“生命即将步入终点时,不必强调生命的‘量’,更多是关照生命的‘质’。死亡的尊严是生命的最后权利。”潘鑫表示,做公益的这些年,自己遇到无数种情况,也看到了很多人情冷暖:有人坦然地面对死亡,在家人的全情陪伴下安然离去;有的则上演“久病床前无孝子”的真实剧情……

27

对患者没有固定收费 他却背负近百万元债务

2017年10月,在对比了租金、场地和各种因素后,潘鑫与西山区云轴医院合作,自己和伙伴提供资金和护理资源,医院提供医疗技术,为患者提供临终关怀服务。

临终关怀,又称缓和医疗、安宁疗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临终关怀是一种照护方法,即通过运用早期确认、评估和治疗身体疼痛、心理和精神疾病等,干预并缓解临终病人的痛苦,使病人及其家属正确面对所患疾病带来的问题。

这个临终关怀科,一改过去以疾病治疗为中心的模式,更加关注临终患者的真正需求,给予患者最人性的关爱和照顾,帮助其安然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经过装修后,云轴医院临终关怀科正式运营。别看潘鑫整天陪着老人们乐呵呵、无忧无虑的样子,其实,为了科室的正常运转,这个25岁的年轻人已背负了将近百万元的债务。“我和三个发小都有自己的事业,赚来的钱基本上全用来贴补医院了,可这一年还是赔了不少钱,压力很大。如果我不做这件事,可以过得很好。”每当看到病房里熟睡却又衰弱的患者时,潘鑫还是坚持要把这份事业做下去。

目前,科室共有100个床位,入住的患者每个月根据自身经济情况缴纳几百元到3000元的费用。“身边很多人都说我更像在做公益。”潘鑫解释,在这里没有固定收费,每个月最高收费不会超过3000元。

在这个特别的科室里,还有两名老人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他们是潘鑫之前做志愿者时,在医院“捡到”的孤寡老人。科室成立后,潘鑫带着老人来到云轴医院。

尽管老人们缴纳的费用不一,但大家享受到的服务都是一样的:有医护人员照顾、有护工陪伴,一日三餐,其中午餐和晚餐两荤两素一汤。

“之前是3个老人,后来有1个人离世了,我们把他安葬了。前段时间还帮助其中1个‘捡到’的老人找到家人。”潘欣介绍,老人是浙江人,30多年前来到云南后一直没有再回家,渐渐地也和家里断了联系。了解到老人的身世后,潘鑫和伙伴们根据老人残留的记忆,让浙江的朋友帮忙寻找,经过半年的不断寻找,老人和自己的孩子时隔30多年,总算通过手机视频“相见”。  

谢绝捐款 但欢迎来陪陪老人

临终关怀科成立以后,医院也成了潘鑫的家。在这里,每天找老人们说话是潘鑫最主要的工作。

“张奶奶,今天身体舒服些了吗?”“王大爹,腿实在疼了再用止疼药,用多了就不管用啦。”“李爷爷,早上喝水了吗?我帮你倒点。”……

有时,患者夜里突然病情加重,潘鑫会立即从4楼的办公室跑到病房,坐在老人床头,牵着老人的手,不停地和老人说话,眼睛一直盯着监测生命体征的仪器。

现在,整个科室的工作人员和患者们就像无话不说的家人。“护工忙的时候,我就不按呼叫铃了,自己慢慢地下床去接热水。”住在这里的患者都很体谅科室的难处。中午有时候护工忙不过来,有些行动方便的老人也会帮其他卧床的老人打饭,关系十分融洽。

在临终关怀科,除了日常的病情监控和饮食起居,每周末都有志愿者走进病房。这些志愿者有医生、心理辅导师和保健理疗师等各行业人士,为患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陪患者聊天。

“有些朋友和患者家属要捐款,我都拒绝了。我们不需要捐款,但是如果想来为老人做些事情、陪陪老人,我们都非常欢迎。”潘鑫说。

和很多家属成了朋友

“很多人认为,死亡会带来不幸与灾难。因此有些家属来到这里会很紧张,进病房前会把口罩戴得严严实实。”潘鑫说,生老病死本来就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每个人都会经历,当生命不可逆转,临近终点时,陪伴才是最重要的。

他发现,大多数患者在临终时是不愿意被抢救的,他们更希望身边是熟悉的人、熟悉的环境。可尴尬的是,很多家属执意抢救,觉得哪怕让老人浑身插满管子“活”着都好。可每当看着患者眼角流下的泪水,潘鑫很无奈,“好像在我们的认知里,不医就是不孝”。

“我最希望的还是全家人都来送送老人,跟老人好好告别。摘掉口罩和手套,走到老人身边告诉他(她):爸爸(妈妈)你放心,我们会照顾好自己的,你安心吧。”潘鑫说。

2017年年底,由于心理和经济上的压力,潘鑫患上了抑郁症。“有人说这群人贴钱做这个,绝对有目的。还有人说我做这个是为了从快死的人身上牟利、赚钱。被这般侮辱,我觉得很受伤。”一段时间后,他释怀了很多,不再一味追求别人的认可。

后来,不断有家属向他表示感谢。“还有家属送来锦旗。人都死了,家属还给我送锦旗。”潘鑫说,每当自己把所有事情做完,让患者安然离世,一些家属总会握着他的手,一遍又一遍地说着谢谢。

潘鑫做公益的这几年里,很多患者家属早已把潘鑫当成亲人和朋友。云轴医院临终关怀科成立后,这些患者家属经常会向身边的人提起这个科室,潘鑫的电话也经常响个不停。很多患者家属甚至积极张罗着,为这个未婚的年轻人介绍对象,或是买一些东西送给他。“大家经常会送一些沙琪玛、散装茶给我,这些东西虽然不值钱,但特别温暖,让我觉得没有白付出,这是一份值得骄傲的事业。”说到这里,这个90后小伙子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没有做临终关怀之前活得很潇洒,现在为了科室精打细算,一块钱掰成两半花。”理性务实的潘鑫常说自己不去想以后的事情,也不知道设立在云轴医院的临终关怀科能坚持多久,但只要自己还活着就一定会坚持下去,办法总是会有的,不会轻易放弃。

未来,潘鑫希望科室的运营能收支平衡,能够成立一家专业的临终关怀机构,吸纳更多需要关怀和帮助的贫困患者,为他们点一盏心灯,让生命泊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