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动态
编号“280”:爱心送医16天
2020-03-20 16:17:23 来源:昆明信息港


出租车司机梅小琼在疫情期间每天接送医护人员孙开荣上下班。记者杜文蕾摄

梅小琼疫情期间每天接送医护人员孙开荣上下班。记者杜文蕾/摄

这是梅小琼在昆明开出租车的第13个年头。


这个不一般的春节,这个“的姐”接了一单特殊的“生意”:爱心送医。从2月21日开始的16天里,梅小琼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护理孙开荣结成对子,每天免费接送她上下班。

这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梅小琼住在小石坝,距离孙开荣居住的小区有10多公里,每天早上6点半接到孙开荣后,梅小琼要把她送到20多公里外的医院。一个单边,至少要花上1个钟头,并且不收取任何费用。为了保证不迟到,这16天里,梅小琼每天早上5点半就要起床,每天下午6点半,接到孙开荣并把她送回家后,梅小琼才结束一天的爱心送医。

爱心编号“280”

“280”——这是昆明出租车汽车协会的爱心送医微信群中,梅小琼的编号。

“这次疫情来势汹汹,但医护人员真的非常英勇。我在新闻里看到他们‘逆行’而上的新闻时,觉得非常感动,所以一看到昆明出租车汽车协会动员出租车司机爱心送医后就第一时间报名。我能做的不多,但可以让医生护士上下班能方便些,我愿意尽自己的一份力。”梅小琼回忆,当时,受疫情影响,全市部分公交、地铁暂停运营,这让很多坚守在“疫”线的医务工作者出行困难,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在通勤路上,下班也不能及时回家,需要外出进行专科会诊时也不方便。为此,市文明办、市卫健委等单位联合昆明出租车汽车协会组织“医护人员交通保障志愿者车队”,对口为抗击疫情重点医院的出行需求较多的医务工作者提供通勤服务。

梅小琼,就是志愿者车队中的一员。

统计数据显示,自1月31日起至2月29日,全市290辆出租车477名司机共义务接送医务人员330名。

“从天而降”的梅大姐

“孙医生、孙医生,我在楼下了,你可以下楼了。”3月7日早上6点25,初春的昆明天还未亮,梅小琼已经早早等在孙开荣小区外。

5分钟后,孙开荣小跑着来到梅小琼的出租车前,拉开副驾驶车门,递上一盒牛奶。一路上,两人交流着家常菜的烹饪方式、最新的疫情发展情况……

由于住得远,梅小琼一度担心自己结不上对子。“其实在跟孙医生结上对子之前,我还送过一个延安医院的医生,但只送了一天,这位医生有了新任务,不需要我接送了。我就没有了爱心送医的对象,心里很失落,一直想着什么时候能结上第二个对子。”此后,每次有陌生号码来电,梅小琼都充满期待,“想着是不是协会通知我结上对子了。”就这样,等了10多天,2月20日,梅小琼终于接到了她期待已久的来电。

“对我来说,梅大姐就是‘从天而降’。”孙开荣回忆,地铁、公交停运让她出行上班十分不便。“一开始我是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呈贡医院上班,但2月21日开始我就到主城区院区轮值,在呈贡的时候我可以搭医院的通勤车,回到主城区上班后出行就成了个大难题。我每天7点半要到医院,但我自己不会开车,地铁没有恢复通行、公交车很久才来一班,我要是赶不上就老火了。”刚巧,孙开荣在医院工作群里看到了“爱心送医”的志愿者服务,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上报了自己的信息。没想到,一天后就有了答复。

“一开始孙医生还挺不好意思的,老觉得我来接送她耽误我赚钱。因为担心我起得太早来不及吃早点,还会帮我带瓶牛奶、带份糕点。”梅小琼说。这种爱心互动,让她觉得这个春天格外温暖。

爱心送医背后的“秘密”

在爱心送医的16天里,梅小琼有一个“秘密”始终没有告诉孙开荣。

16天里,每天早出晚归的梅小琼,一直挂念着家中80多岁的老母亲。“春节前,母亲把腿摔骨折了,做了手术,只能卧床休养,身边离不开人照顾。按理说我作为女儿,应该在床前照顾,但为了爱心送医,我爱人替我挑起了照顾母亲的担子,让我安心送孙医生上下班。”梅小琼说。

早上7点20,是梅小琼送孙开荣抵达医院的时间,下午6点30,是两人约定的接人时间。期间的11小时,梅小琼都是在自己的出租车上度过的。“疫情期间我们出租车都实行一客一消毒,通常我送完孙医生后,会在新闻路的出租车停车位休整一下,把车里里外外消毒,然后把她拿给我的牛奶、糕点吃掉,开始上路,在大街小巷穿梭着找找生意。累的时候就去加油站打个盹。中午饭么就看看找家米线店,端碗米线到车上吃。下午差不多的时候就去接孙医生。”

1天、2天……16天就这样飞快地过去了。

随着疫情逐渐缓和,昆明的公共交通逐渐恢复正常,梅小琼的“爱心送医”也到了尾声。“没事儿的,不麻烦,只要你需要,疫情期间我都可以来接送你。”当孙开荣提出可以不用爱心送医时,梅小琼这样说。

3月8日,国际妇女节,这也是梅小琼爱心送医的最后一天。这一天,两个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相遇的“疫”线女性坚守者在爱心编号“280”的出租车前留下了一张合影,然后抱着战疫必胜的决心走向了各自的岗位。(昆明信息港 昆明日报 记者李双双)